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精神,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为强国复兴贡献智慧力量。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聚焦基础前沿中的热点和难题,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交融平台,力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新作为。2023年11月19日,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在城市设计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数智创新—多学科视角下的人本人工智能”学术沙龙活动暨“珞珈·同心圆讲坛”。该会会长邓鹤翔、副会长姜婷婷、副秘书长刘天阳,校党委统战部民主党派办公室副主任周琛,以及来自信息管理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2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该会副会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姜婷婷和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设计系主任邓俊共同主持了本次沙龙。
此次学术沙龙主视觉为一只振翅待飞的蝴蝶,是由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二学生王小骞、赵爱鑫创作,她们借助AI工具,从大量生成的图像中挑选、优化,最终呈现出最具有未来感的机械蝴蝶与数字花朵,寓意此次沙龙将产生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蝴蝶效应”
城市设计学院邓俊副院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带领大家参观了学院智能制造实验室,演示了激光切割技术制作“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纪念牌,并向每位与会人员赠送了一枚纪念牌。邓鹤翔会长代表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对城市设计学院为本次活动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表示感谢。
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大四学生郑淑玉、黄尔卓,借助学院实验室激光加工设备,现场演示并制作了以校庆13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品挂坠,为此次活动增添了浓浓的校庆氛围
接下来的学术交流环节由姜婷婷副会长主持,她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和主旨。今年正值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110周年、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爆发式发展,“以人为本”新理念强调了智能技术旨在增进人类福祉,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发展人本人工智能是需要人文、社科、艺术的学者共同参与探讨的话题。
城市设计学院邓俊副院长作为第一位报告人,以“‘大设计’的机遇与挑战—艺科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大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指出“大设计”之“大”体现在超越了学科范畴,学科交叉属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多样性,提出了“艺术+科技+商业”的机遇的同时也强调了大变革时代大设计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目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成功的艺科融合人才培养实例,以及武汉大学在这一方向的探索。
校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龚芙蓉副馆长以“‘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数字素养教育’—基于一场AIGC实证研究掀起的冰山一角”为主题分享了一项利用Chatgpt探究AIGC对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影响研究,析出了数字素养中细粒度内容会受到AIGC的影响,并提出数智时代、数字鸿沟不再显性地体现在地域差异、弱势群体,而是体现在了运用数字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方面面,学生可能会过于依赖Chatgpt,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茧房和工具依赖。
动力与机械学院、医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淼老师分享了“基于深度模仿学习的机器人具身智能”,展示了目前特斯拉、nvidia等公司开发的机器人可以实现的功能,并为我们介绍了目前武汉大学正在研究的机器人操作手——首次提出动态抓取自适应,并且机器人柔性抓取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物流、医药等领域。未来,团队还将在自助超声机器人、磁控胶囊机器人、智能颈椎康复软体机器人等项目上进一步探索。
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美术基础教研室主任杨青老师分享了在“传统手工艺饰品设计AI辅助设计探索”这一选修课上同学们利用AI进行的设计,作品涵盖了三星堆二次创作、饰品、生命光谱、游戏人设、服饰等不同方面。AI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创作的成本,但同时也引发了部分设计专业学生的焦虑情绪,认为AI可能会替代他们的劳动成果。
信息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赵靓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道德考量与应用”,介绍了道德动机受到能动动机和共生动机的驱动,并且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学阅读可以补偿道德动机,且在下午时段读者阅读时会关注更多的道德内容,因此将这一效应称为“道德下午茶效应”。
学术交流环节在各位学者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主办,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推动了数智时代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加速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步伐,增进多学科协同,为学术探索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他们纷纷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必将在高校这块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上,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开展高水平研究,为服务国家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