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在生命科学学院一楼中厅举办了主题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分子成像、检测和治疗青年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由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邓鹤翔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姚镜、口腔医学院孙志军、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向立民、高等研究院刘郑四位教授分别做了报告,此外基础医学院周蕊教授出席活动,多位研究生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会议开始,邓鹤翔教授对四位报告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主题做简要介绍,接下来四位教授结合主题和各自的研究方向分别进行了报告。
首先姚镜教授从“膜离子通道调控伤害性感受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进行了报告。姚镜教授简单介绍了课题组研究方向之后,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内容与课题组研究方向结合开展报告,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科普了为什么人吃了辣椒会有愉悦感,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介绍了与痛觉和温度传导相关的TRP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膜离子通道通道在生理、病理中的功能等方面研究,并认为离子通道是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重点介绍了TRPV1通道介导的热敏疼痛,TRPV1离子通道在今后或许能成为镇痛和抗抑郁药物靶标。大家都对姚镜教授的报告很感兴趣,报告一结束大家都积极提问,姚镜教授也认真耐心逐一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接下来来自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的孙志军教授带来“口腔癌免疫治疗:瓶颈、对策和展望”报告。 简单介绍了PD-1、CTLA-4等免疫检查点在口腔癌中发挥的作用后,提出了“如何提高口腔癌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响应率”的科学问题,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分析了原因并重点介绍了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对策,分别有多重靶点阻断、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肿瘤焦亡、降低MDSC、降低TAM,对每一种治疗策略展开的详细介绍,为口腔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些年,大家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都很感兴趣,会上大家都聚精会神,认真听讲,报告结束大家积极将自己的疑问比如PD-1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不良反应有哪些?PD-1治疗分阴性和阳性,阳性代表治疗有效,那有效率有多少?能否把阴性转为阳性?孙志军教授对疑问逐一进行解答的同时,引领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
向立民教授的汇报题目为“从分子电子学到超分辨成像——生物大分子的单分子表征”。向立民教授结合自己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工作主要介绍了DNA分子的电学性质表征与单分子器件、活细胞内的多维功能化单分子定位成像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报告逻辑清楚,研究内容很有前沿性,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向立民教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希望接下来突破纳米尺度瓶颈的单分子表征、进一步研究DNA电学性质表征与单分子器件等。报告结束,孙志军教授对超分辨成像技术很感兴趣,并认为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之间可以进行交叉研究,或许能碰撞出更大的火花。此外大家也踊跃提问:如何将活细胞分为单个蛋白质分子?超分辨成像能否同时标记多种细胞等,向立民教授都为大家一一答疑解惑。
最后高等研究院的刘郑教授进行了题为“高时空分辨的活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报告。刘郑教授从细胞内存在的化学、电学、机械力三种信号引入,以机械力信号为切入点展开报告,提出细胞在组织中不断的探测和推动周围的细胞外基质,这种细胞内、外的微观机械力不仅驱动着细胞的迁移和组织形态的变化,而且还触发和激活了相关的信号通路,诱导和调控细胞的功能和分化,以及影响着身体各个组织的功能化。此外,将大量实验结果采用可视化技术变得更直观,让大家观察到了细胞迁移过程中存在“力学热点”,并介绍这种“力学热点”调控了细胞黏附行为、黏着斑的生长过程以及细胞迁移等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大家对这种直观的可视化技术也很感兴趣,报告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邓鹤翔副会长再次对四位的到来以及带来的精彩汇报表示感谢,提出以后可以多举办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两个甚至多个不同学科交叉联系起来,加强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积极作用,为各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