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缅怀,就是传递情怀——深切悼念张俐娜院士

2020年10月18日星期天,一早醒来,看到手机微信朋友圈有朋友在17日深夜11时发给我的消息:张俐娜院士晚上8点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去世,享年80岁。感到十分震惊,随即询问民盟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朱梅同志和民盟武汉大学委员会主委郭鹏教授。朱梅同志说,民盟省委会机关正在编写张院士在省委会任职和参政议政事迹,郭鹏教授说,看到网络上的信息,自己正在出差途中,已经安排民盟武大委员会副主委夏江滨教授去祭奠张院士和慰问家属。我因17日下午痛风发作,卧床休息治疗,不能前去参加悼念和慰问活动。躺在床上,闭目回忆,与张院士相识、相知、受教于张院士的经历,就像黑白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2000.12.21张俐娜教授出席民盟武汉大学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与张俐娜先生相见相识,是在2000年12月21日召开的四校合并后的民盟武汉大学委员会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上。我作为副主委候选人和会议筹备小组负责人之一,全程参与会议筹备、编制会议议程、邀请代表、布置席位等工作,因此对张俐娜教授的事迹有所了解,心生敬意。大会期间,我带着照相机,有幸记录下了张教授出席会议情景。张教授与统战部两位部长坐在第一排中间席位,面前放着翻开的厚厚的笔记本,她认真倾听大会发言,不时动笔记录。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如此认真参会,敬意陡增!此情此景,她在我心中,上升为可以尊称为“先生”的人物。

不久之后的2001年1月,学校院系调整,我到化学学院担任副院长,有幸成为先生的同事,如是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先生,当面获得言传身教。2001年3月,受武汉外校化学特级教师孟凡盛的委托,邀请并陪同先张先生去外校给高三学生作报告。先生的精彩报告为高考前夕的毕业生指明了求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和成长成人成才必须经历的历程,深深启发感动了学生,也启发感动了我。回校后不久,又获准到先生府上请教如何写作高水平学术论文。先生找了四篇她的学生在国际知名期刊用英文撰写的文章给我,耐心细致讲解论文的结构、主题和论点构思、摘要的提炼、排版打字,国际挂号邮件信封打印或书写规范、打字技法等等。为此,我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配了一大盒色带,从早到晚,只要有空就练习指法,几乎练到“盲打”的程度。不久之后,写出了一篇国际水会议论文,被列为大会发言论文,于2001年10月在美国费城第26届IWC大会宣讲。再后来,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是二区的,印象中学校奖励了8000元。(当然,本人不是四唯学者,并未受此“唯论文”体制机制诱惑,而是谨遵立德树人的宗旨,有机结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综合能力、社会贡献的自己做人和培养人才的原则。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先生的亲切指教。)

在学术上,得益于先生有效指导,取得一些进步后,我决心以先生为榜样,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业余奉献,参政为民方面,也向先生学习,争取全面发展。在教学上,2006年10月,有幸被评为武汉大学首届“十佳优秀教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带出了全国示范团支部、武汉大学优秀党支部和十佳先进班集体,带出了深造率高达86.2%的班集体,创造本专业发展史上新高度。在研究生培养上,也“教练”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在科研上,2009年12月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在社会实践、参政议政课题调研、提案撰写、大会发言等等方面,长期受到先生耳濡目染的熏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2011年12月15日,有幸同张俐娜院士一起被评为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全国先进个人,在洪山礼堂同台领取荣誉证书。再一次聆听了先生的报告,再一次受到先生以科学家的特长促进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咨政建言思路与成就的熏陶。

2011.12.15张俐娜院士在庆祝民盟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获奖感言


先生当上院士后,工作更加繁忙,身体健康水平也在下降,所以,我们不敢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去“打扰”先生了。只是在教师节、春节期间去慰问看望一下。留下照片记录的最近一次教师慰问,是2017年9月8日。看到先生日渐瘦弱的身体,我们倍感心疼!只能一再劝慰先生注意身体,多多休息!

2017.9.8湖北省副省长、民盟湖北省委会主委杨云彦带队慰问张俐娜院士

最近一次春节慰问,是武汉因疫情封城前两天(2020.1.21)。那天,我们受奋战在抗疫指挥一线的民盟省委会主委、副省长杨云彦同志委托,到先生府上慰问。先生虽然身体羸弱,但是精神矍铄,相对于日渐虚弱的身体,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科学家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磨炼出来的坚毅精神和豁达心态。先生说,下午还要去实验室,同博士研究生讨论修改研究报告。我们感到非常惊讶!今天可是农历大年腊月27日了呀!先生呵呵一笑,没关系,还有一点工作,明天就搞完了!(今天回想起来,真是神佑啊!)

2020.1.21受杨云彦委托,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朱梅、叶春松登门慰问张俐娜院士

我们依依不舍,还合影留念,不曾想这竟然是最后一次与先生见面,从此永别了!呜呼!惜哉!呜呼!痛哉!先生一路走好!您在天堂,从此不再遭受病痛的袭扰!

回想与先生相识相知20年来,受益良多,思来想去,是什么激励我们孜孜不倦奋勇向前的呢?在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两个字:情怀!

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一个现代学者的严谨治学情怀!

一个当代教育工作者的立德树人情怀!

一个新时代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仁人志士情怀!

最好的缅怀,就是传承和发扬先生的情怀!作为一位能源化学工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把这种情怀的质量能量热量“传质传递扩散”到强国富民的新时代,把“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优化于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