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平:护佑健康“追光者” 匠心育才“珞珈人”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2024年4月人物专访

他是矢志科研报国、护佑健康的追光者,又是东湖之畔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珞珈人,在实现预防医学理想和教育强国梦想的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踏实走好为民服务之路——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市委会主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

秉承科研报国初心 推动疾病预防

缪小平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他当时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在协和医科大学读博期间,他师从我国肿瘤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家林东昕院士,在接触到严谨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细致的实验室研究后,逐渐对肿瘤遗传易感性和病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渐渐发生了转变。

“一个好医生能够治疗的病人终究是有限的,而一个优秀流行病学家通过解析疾病病因,推动疾病预防,能够造福更多的人。”自此,缪小平全身心投入分子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将推动疾病预防和促进人民健康作为了自己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博士毕业后,缪小平赴香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在那段时间里,他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才华,成功跻身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

2009年,当得知湖北高校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缪小平毅然放弃香港大学成熟的科研条件和诱人薪资待遇,来到了武汉。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国人生命的最大敌人,特别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流行原因和防控策略成为国家预防医学重大需求,而中部省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为了有所突破,缪小平聚焦以结直肠癌为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机制,组建了人群研究与生物学功能相结合的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团队初期只有四名学生。为了积累开展人群研究所需的生物样本和临床资料,缪小平带着学生团队奔走于全国各地的合作单位,收样途中的酷暑严寒,调查随访的繁琐和被误解,大家都已安之若素。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慢慢形成了支撑日后高质量人群研究的生物样本库。肿瘤易感性研究仅有人群资源还不够,需要有扎实的生物学实验来提供更多证据。为了在有限的经费和场地下开展必要的实验研究,他带领学生动手清理和简单装修,将原本废弃的旧实验室,改造成了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实验场所,保证了研究的顺利开展,那段白手起家的奋斗时光也成了他和学生最珍贵的回忆。

随着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缪小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工作特色,团队也日益壮大。在数不清的日夜努力后,他和团队发现了一批影响个体患消化系统肿瘤风险的关键遗传变异,并通过一次次严谨而深入的实验,阐明了易感基因及其变异的生物学功能机制,为肿瘤早期筛查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十年磨一剑,2019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成为我国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领军人物。

领路学科建设 言传身教匠心育才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经历了成立、合并、恢复独立建院等调整变化,学科建设的底子薄、基础差。站在新起点,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发展之路,建设国内一流的公共卫生学科成为学院必须作答的一道历史难题。2021年,他勇挑重担,接过院长的接力棒,成为武汉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学科建设的掌舵人。

“雷厉风行”是师生对他的一致评价。“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脾气坏,但当前国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学科空前重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在院长考核的述职大会上,他向全院师生立下军令状。

缪小平把人才引育作为任内头等大事,持续的科研环境改善、奖励提升,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慕名汇聚到珞珈公卫,壮大了慢性病流行病预防与控制、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评价、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多个国内一流团队,在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全球疾病负担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声誉显著提升,进而也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缪老师在学术上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想法,始终用充足的耐心和积极的鼓励来引导我们。”在博士生李斌眼里,导师缪小平是一位亲切耐心、温和智慧的老师。在教学之余,他非常谦逊,平易近人,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他鼓励本科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并为他们提供诸多科研机会。预防医学二年级本科生张虹回忆道:“我在刚开始接触科研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缪老师察觉到了我的困惑,主动找我沟通,了解问题所在,将个人科研经历经验与我分享。最后在缪老师的鼓励下,我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缪小平还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最能感受到这一点的,无疑是他课题组的学生。一位入组不久的学生宁才波说道:“我们组每天都有早会,缪老师总是会准时到场。而且每周一次的组会,他必定参加,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也会改成线上进行。所以我们都十分重视每次的汇报,这无形中推进我们在高质量地做课题中不断成长。”他的另一位博士生谌灿说:“缪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忙到深夜才离开,从周一到周末天天如此。缪老师规律的作息、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严谨对待学术的态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缪小平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做学生们的科研引路人,团队多位同学取得出色成果并获国家奖学金。

如今,缪小平执教多年,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也在肿瘤分子流行病领域崭露头角、日益成为中流砥柱,薪火相传践行着缪小平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履职尽责彰显担当精神 尽心履职护佑群众健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发,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和农工党武汉市委会主要负责人,缪小平高度关注疫情趋势,针对武汉市防控的不同发展阶段,连续提出多篇建议上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有的被武汉市委采用,有的被农工党中央采纳。并受农工党中央点名征求意见,紧急上报相关建议,供相关部门决策使用。身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利用自身所学,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他感到十分欣慰。

2021年10月,缪小平担任农工党武汉市委会主委,2022年4月担任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作为农工党市级组织领航人,缪小平深知自己肩负着全市农工党员的期待和信任,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院、政协、人大、统战会议活动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中,他挤出时间,对武汉市委会15个基层组织,全部一一亲自走访,与党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主委会议基本上在中午、晚上召开,而且每次参加完党派活动,他就立刻赶回学校,一路上也是电话不断、微信不停。

围绕武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缪小平用“专业”致力于专业,用热诚诠释“行胜于言”,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关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建议》等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在制度建设上,他倡导立行立改,2023年提出制定《中国农工民主党武汉市委员会委员履职规则》、《基层组织履职规则》,对委员和基层组织履职情况进行指标量化考核,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上下贯通、系统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近三年来,缪小平相继打造了“农工助学、农工助医、农工助残、农工助力健康养老、农工对口帮扶”等“五大”社会服务品牌,受益人数超7000人次。

在他的带领下,农工党武汉市委会2022年12月被农工党中央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23年被农工党省委会评为“优秀地方组织”。2022年底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缪小平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给自己定下了“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规矩,不断深化对人大制度理论的理解与学习。一年多来,他多次深入湖北相关县市区广泛进行调研,随州疾控一线、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恩施州自治区白果树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当前,我国现行的免疫规划范围较窄,部分常规疫苗尚未纳入免疫规划,如流感疫苗、HPV疫苗、Hib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常规疫苗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被纳入国家免疫项目,但国内仍将其划为“二类苗”,靠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自费接种,且价格通常较为昂贵,这使得多数有接种需要但收入有限的群众望而却步。针对上述实际问题,缪小平呼吁,丰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将流感疫苗、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接种效果明确的传染病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他提交的“进一步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预防医学医师的人生价值在于让更多人活得更健康。宁为良医,不为良将,良医治未病。”缪小平表示,预防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使得每个居民享有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权利。“我愿和团队一起,怀抱着对科学的热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切期盼,融入到祖国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缪小平说。